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主要区别:
(1)摊余成本按照初始确认金额和实际利率计算的。体现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利息调整”两个明细科目金额的合计数。
(2)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期末按照公允价值计量,所以该金融资产期末的账面价值=公允价值。
(3)期末公允价值与本期摊余成本之间的差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的累计金额。
1、账面价值就是摊余成本,公允价值是该项投资当前市场上公平的成交价格。
2、持有至到期投资,账面价值是摊余成本。持有至到期投资以摊余成本后续计量,不是以公允价值后续计量,公允价值发生变动时,不确认公允价值变动。
3、当期末公允价值下降低于账面价值,发生实质性减值时,应计提有至到期值准备,已计提减值准备的持有至到期投资价值以后又得以恢复的,应当在原已计提的减值准备的金额范围内予以转回,按照已恢复的金额,就是说该项投资的账面价值不能大于原来的摊余成本。
4、具体到本题:资产负债表日公允价值大于摊余成本时,不做会计处理,账面价值就是摊余成本。
账面价值,比如常见的就是存货,按照买价,税费等入账,如果有跌价就计提跌价准备公允价值计量,就是按照公允价值幅度调整价值摊余成本就每期需要摊销对应的利息费用,计入成本,调整价值
在不同的付息方式下,摊余成本的含义规范中,内涵不同,而且内容过多,不便于记忆和理解。无论在何种还本付息方式下,均将摊余成本理解为持有至到期投资的账面价值,即企业每期实际利息收入按照上期期末持有至到期投资的账面价值乘以实际利率,这样操作起来不仅简单,而且容易理解。现就到期一次还本分次付息和到期一次还本付息两种隋况加以举例说明:
一次还本分次付息情况下持有至到期投资的会计核算
例:2007年1月1日.甲公司支付价款1865万元(含交易费用)从活跃市场上购入某公司4年期债券.面值2000万元,票面利率5%,按年支付利息,本金一次到期归还。不考虑所得税、减值等因素。通过计算得出该项投资的实际利率为7%。
1.2007年1月1日该投资初始确认金额为1865万元,其会计处理为: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2000万元;
1.债券交易费用要计入债券成本。
2.金融资产的摊余成本,是指该金融资产初始确认金额经下列调整后的结果:
(1)扣除已偿还的本金。
(2)加上或减去采用实际利率法将该初始确认金额与到期日金额之间的差额进行摊销形成的累计摊销额。
(3)扣除已发生的减值损失(仅适用于金融资产)。
期末摊余成本=期初摊余成本+本期计提的利息-本期收回的利息和本金-本期计提的减值准备。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