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真实银行理财销售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真实银行理财销售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我国证券法规定,未取得证券投资顾问执业资格的工作人员,不得私自公开给客户推荐股票,所以一旦有银行工作人员给你推荐购票,本身就是一种非法行为,更何况该工作人员还采用欺骗的手法,所以建议可以采取以下办法追回相应的损失:
首先,找该银行工作人员以及该行的负责人讨说法
一般银行工作人员为了推销产品,拿更高的提成收入,往往会给客户推荐股票或者私募理财产品,一旦该股票或者私募产品上涨了,会增加客户的信任,就会让客户投入更多资金购买自己的产品,而我们知道股票也好,还是股票私募基金,往往在行情不好的情况下,风险都是比较高的,从而造成客户亏损,尤其在A股这种牛短熊长的市场环境当中,购买股票和私募风险较大,对于稳定性理财投资者来说并不合适,但是部分银行工作人员为了更好的卖出自己的理财产品,往往缺乏责任心,完全不根据客户的真实需求给客户配置相应的理财产品,就会出现错配。
我想题主就是被不负责任的银行工作人员给资产错配了,建议出现了这种情况,可以找银行负责人进行理论,看能不能给自己一定的说法和补偿。
在理论未果的情况下,可以向银保监会进行投诉
银行的直接监管部门是银保监会,在确定银行工作人员是用了欺骗的手段,或者有文字相关的证据,建议可以先银保监会投诉,一般银保监会会对银行施压,如果认定属实,一般银行也会对亏损进行一定的赔偿。
希望以上回答能够给到大家一些帮助,也提醒大家要有维权意识,保护自身利益不受伤害。
银行工作人员欺骗客户购买私募、股票
一般情况下都没有能够弥补亏损的措施,最多也只能说把剩下的资金给要回来,以前很多客户在银行买理财,结果买成了保险,这种想要回来就只能退保。如果是买成了私募,那就是你跟私募之间的事了,银行会有第三方理财的产品,你购买的时候文件上不会有任何银行的信息,所以,你原则上不会有有利的证据,况且你是同意购买的,虽然不是你的本意,但你很难证明。
在银行投资还是需要看清楚,不同的产品差别可能很大。不是你本人,不可能别人完全站在你的角度上看问题。
这不属于自产自销的银行理财,银行理财与保险是无关的,它是银行的代销理财,实质它是保险产品,并非存款。
如果题文的意思是,第1年存1万,第2年存1万,第3年存1万,第4年不用存,第5年不用存,第5年末可取回33000元的话,那么该产品的收益率是极低的,我们可以采用Excel表格中的IRR函数,求的内部收益率只有2.4%,跟目前的余额宝收益率是差不多的,真不如去存余额宝。
若第五年取出则有31750元,那么实际收益率只有1.425%,更加低得可怜。
若购买的是保险产品,那么应当是存在人身保障费用支出的,否则收益率应该不会这么低,可以看一下合同有哪些人身保障。比如很多人买万能险,万能险的收益刚好抵充人身保障费用的支出,即用钱去买万能险通常是没有实际收益的。
通过银行渠道购买保险产品,通常有15日犹豫期,在犹豫期内,保险公司会通过回访跟你确认是否买过保险——只要接过电话或者收到相应的合同,便可知是否为保险,在犹豫期内退保是不产生费用的。
也就是说,通常年轻的男性不容易被银行理财经理忽悠,对金融应当有一定的了解,被忽悠的通常是对金融产品没有什么兴趣的女性或老人。
如果有证据证明自己在不知晓的前提下购买了保险,而如今感觉与原先的差异极大,那么可向银保监会投诉,要求退保并取消退保费用。
但是如果你是知道或应当知道自己购买的是保险,但却因为被高收益迷惑购买了保险,那么只能认栽了,并不能怎么样。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真实银行理财销售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真实银行理财销售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