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金融财富百科 / 用信用卡炒股票是恶意透支吗(用信用卡炒股赔钱还不起了怎么办)

用信用卡炒股票是恶意透支吗(用信用卡炒股赔钱还不起了怎么办)

Time:2024-06-04 01:34:49 Read:957 作者:CEO

来源:上海证券报

老年人是不可忽视的消费群体,但他们不应该成为肆意“消费”的支付者。

用信用卡炒股票是恶意透支吗(用信用卡炒股赔钱还不起了怎么办)

家住上海的牛女士最近很苦恼。节前,她在某国有大行上海分行办理存取款,随后莫名其妙地收到了该行一张信用额度高达8万元的“黑金”信用卡。她已经60多岁了,普通话说得不好。她委托女儿拨打银行客服电话要求退卡,但客服人员以“不是她本人且不符合规定”为由拒绝处理此事。

牛女士的经历并非孤例。老年人作为一个庞大的理财群体,对自身的风险评估是否准确?金融机构的信息披露是否充分?投资者教育落实了吗?

上海证券报记者调查发现,部分券商工作人员主动“协助”老人通过风险评估,从而开通两项理财业务,杠杆炒股;一些保险公司代理人以礼品、抽奖为诱饵,引导老年人购买风险不匹配的产品。投资保险——老年人被金融机构无理“消费”的现象并不少见。

面对专业性强、多样化的金融产品,老年人精力有限,风险意识和维权意识淡薄。他们是最需要保护的群体之一。然而,在销售业绩和考核面前,一些金融机构从业人员可能忘记了“销售金融产品时对消费者履行适当性义务”的监管要求。挖掘“银色经济”潜力,金融机构需要真正解决老年人的真实消费需求,从合法、合理、合规、道德的角度真正解决老年人产品有效供给不足等根本问题。看法。维护老年人利益应成为重中之重。

鼓励老年人提前消费是否合适?

当第一次收到这张莫名其妙的“飞行”信用卡时,牛女士困惑了好几天。

“我视力不太好,信用卡寄来的纸条上密密麻麻都是小字,看起来像是条款和使用说明。我问了女儿才知道那是一张信用卡。”“我需要先花钱,然后还钱,如果到时不还的话,就会被收取利息。”

“我女儿问我,你想自己做吗?当然不想,我都不知道那是什么,也没有人征求我的同意。你为什么直接发给我?而且我的信用额度是居然比我女儿还高,这明显不合理啊!”

“而且我一般都用现金支付,我一生都习惯了省吃俭用,从来没有提前花钱的习惯。申请了信用卡后,万一因为什么原因忘记还钱怎么办?”我记性不好?卡丢了,被盗了,怎么办?”

牛女士接连问了几个“怎么办”的问题。“关键是银行给我发了这张信用卡,却没有给我解释清楚,结果发卡容易,退卡难,无缘无故给我们消费者带来了更多的麻烦,请给我你的意见。”一说起这件事,牛女士就兴奋起来。

虽然这家国有大行的客服人员告诉她,只要卡没有激活,就不会收取年费或任何其他费用。但牛女士还是不放心,就让女儿帮她退卡。

本以为这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没想到却一波三折。这家国有大行的信用卡客服人员建议,注销卡有两种方式:一是亲自去银行网点,二是亲自致电客服。由于牛女士普通话不标准,也没有相关经验,她与客服人员的第一次沟通失败了。最后是女儿通过多渠道投诉,问题才最终得到解决。

随着信用卡的普及,信用卡消费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些银行还针对部分60岁以下仍在工作、有提早消费实际需求的老年客户开通了相关信用卡服务,并为其子女开通了附属卡。

但对于60岁以上、健康状况和收入水平不稳定的老年人来说,申请主卡可能会带来忘记还款时间、信用卡丢失后被盗等潜在风险。在这种情况下,银行还主动向老年人发放信用卡鼓励他们提前消费,而在客户还卡时并没有提供针对性的便民服务。首先,从法规制度上看,不符合适当性管理要求。其次,无论从情感上还是理性上都是不恰当、不恰当的。

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复旦大学金融研究所兼职研究员董希淼表示,信用卡的主要功能是支付结算和小额信贷,一些风险防范意识较强的老年人,有能力可以使用信用卡。“但银行在向老年人推广信用卡时,必须充分教育消费者,进行全面准确的风险信息披露,如实告知消费者使用方式、费率等信息。”

“老年人也有一定的消费需求,不能允许银行一刀切地向老年人推销信用卡。但银行工作人员必须提前充分告知和提示风险,不能利用老年人金融知识薄弱的情况为自己谋取利益。”“为了业绩。此外,老年人不会说标准普通话是普遍现象,银行必须提供人性化的服务。”北京达科特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乔兆树律师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如何通过老年人风险评估?

黑猫投诉平台数据显示,近一个月,与老年人相关的投诉近条,相关投诉短信数百条。金融类投诉中,除了诱导消费、恶意诱导购买保险外,还包括诱导开设股票交易账户。更重要的是,他们“协助”老年人增加杠杆投资。

近日,一则“69岁男子利用杠杆炒股自爆仓位欠券商逾千万元”的新闻引发社会对老年人理财问题的关注。

记者走访调查多家券商营业部发现,老人办理各类股票业务的场景层出不穷。“我用来投资的钱都是闲钱,不是养老金。我投资股票和基金的比例是差不多的。”一位在上海某证券公司营业部办理相关业务的阿姨告诉记者。

以位于上海杨浦区的一家证券公司营业部为例,记者了解到,该营业部的客户中,60岁以上的客户占40%,65岁以上的客户占29%,65岁以上的客户占16%。70岁了。“与银行客户相比,证券客户的风险承受能力更高,上海老年投资者的投资兴趣和敏感度也相对更高。”销售部一位工作人员说道。

甚至有一些老年人开设了融资融券、期货期权等高风险业务。根据《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管理办法》,个人开立融资融券账户,须已从事证券交易半年。且申请日前20个交易日日均证券资产不得低于50万元、无重大违约记录等条件,并具有相应的风险承受能力。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不少老年人在开通理财、期货期权等服务时,实际上无法通过风险评估题。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券商工作人员就会“协助”,为客户解答问题提供便利。当一些老年人的风险评估等级不达标时,一些券商工作人员会“协助”他们重新做题,以满足产品的风险等级要求。

乔兆树表示:“证券公司协助老年人通过风险评估和融资融券测试的做法,不符合《办法》的适当性规定。监管部门应严厉打击,证券公司要进一步规范流程。”根据《办法》规定,证券公司经营融资融券业务时,不得有“诱导不适当客户开展融资融券业务”、“未向客户充分揭示风险”等行为。证券公司应当建立符合监管规定和自律要求的客户适当性制度。实现客户、产品等的适当匹配管理。

“风险评估必须如实填写,否则评估本身就失去了意义。”董希淼建议:一方面,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金融机构面对老年客户群体,应加强风险提示,充分披露信息,加强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另一方面,老年人自身也要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面对高风险的金融服务和产品,您需要更加谨慎。高回报往往伴随着高风险。你一定要记住“天上的馅饼不会掉下来”。

保证金保证金交易业务天然具有交易和杠杆的双重属性。监管部门也多次提醒,融资融券交易是一把“双刃剑”。不仅可以放大杠杆,提高资金利用效率,放大利润,达到“小钱办大事”的效果;但它也会放大交易损失,导致资金损失。投资者必须充分了解杠杆交易的知识和风险,理性投资。

老年友好服务如何更“细心”?

挖掘“银色经济”潜力、解决老年人真正痛点是前提。

首先,必须把维护老年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记者在调查中发现,金融机构对老年投资者的普及教育力度还不够。

金城同达律师事务所上海办公室高级合伙人彭凯表示,现实中的此类案件可以分为三类:一是金融诈骗、传销、金融犯罪活动;二是金融诈骗、传销、金融犯罪活动;三是金融犯罪活动。二是“灰色”投资理财及相关事项。自身风险水平偏差较大的高风险金融产品;三是正规金融机构产品存在风险评估不完善、产品通报不完整、产品自动延期等问题。

如何在金融服务过程中更好地保护老年人的利益?

彭凯建议,可以在立法和政策层面出台保护措施,比如为针对老年人的金融机构增加“禁止行为清单”,设立“冷静期”以在一定程度上“扩大”卖给老人时;执法方面,金融机构层面,要加大对传单、电视广播等宣传渠道的监管力度,开通老年人投诉举报专门热线;在金融机构层面,要加大消费者保护和投资者教育力度;在社区和街道层面,要大力开展风险教育和金融宣传。另一方面,严格管控辖区外的商业活动,特别是加强对具有金融属性的活动的检查和管理。

去年,最高人民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了老年人权益保护十大典型案例,涵盖了老年人财产权保护、老年人委托理财等多个方面。”乔兆树表示,当前,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人口老龄化,针对老年人的金融产品层出不穷,而相关法律法规却相对滞后。最高人民法院认为,要在审判中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妥善处理和应对金融产品消费与信息化结合出现的新问题,贯彻落实民法典立法精神,保障老年消费者的合同自由,为维护良好的金融市场秩序、切实维护老年人权益树立表率。记者发现,牛女士投诉的银行也出现在最高人民法院去年发布的上述十大典型案例中。上述典型案例中,一名消费者起诉该银行北京某分行财产损失赔偿纠纷。关键词是“老年人理财和金融机构的解释义务”。

其次,要从适龄产品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入手,真正解决金融领域适龄转型的核心问题。

一方面,要充分立足老年人特点,全面优化服务方式,推出真正满足这一群体金融需求的产品。我们应该以保护老年人权益为初心,扎扎实实进行用户研究,从运营中减法,在服务中加法。要了解老年人的消费脉络,探索新产品开发,打造老年人专属的产品和服务。引进新产品、新技术、新机制的同时,不能缺少人文关怀。

另一方面,要让老年人充分享受优质金融服务,金融机构必须做好事前、事中、事后管理。事前充分告知并提示风险;事件发生期间,提供全程服务和实时监管;之后,简化流程,撤回所有需要做的事情。

倒不如说桑树在晚上,世界在晚上就清了。老年人金融服务要细心,投资者教育要耐心。只有这样,“银色经济”的潜力和活力才会充满潜力。

Copyright © 2002-2025 财经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 沪ICP备2023034754号-58

免责声明: 1、本站部分内容系互联网收集或编辑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本页面内容里面包含的图片、视频、音频等文件均为外部引用,本站一律不提供存储。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断开链接! 4、本站如遇以版权恶意诈骗,我们必奉陪到底,抵制恶意行为。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客服邮箱:478923*qq.com(*换成@)